光阴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矗立在雪域高原的丰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1 19: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今年“4·25”强震发生后,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的商人和居民撤离灾区时,纷纷将房门、仓库钥匙放心地交给子弟兵,藏族老阿妈曲珍动情地说:“金珠玛米是咱值得信赖和拥戴的高原‘菩萨兵’。”
格桑花,是西藏人民心中最喜欢的花儿,寄托着高原儿女渴望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50年来,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传承弘扬“老西藏精神”,矢志建功第二故乡,把大爱亲情遍洒千家万户,让幸福之花盛开城乡牧区,从藏北草原到藏南谷地、从藏西粮仓到藏东林海,高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见证着雪域将士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惠一方群众的丰功伟绩。
上世纪50年代进藏至今,5000多名将士长眠风雪高原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山高路险,气候无常,含氧量不足内地的40%。一代代戍边将士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忠贞誓言:“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
西藏军区军史馆记载着这样一组数字:从上世纪50年代进藏至今,已有5000多名将士长眠在风雪高原。
31年前,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一上任就跋涉4500公里检查边防工作,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拉着马尾巴倒在边防线上,年仅49岁。一位将军倒下了,却有更多的官兵走上边防哨卡、走进训练场,守卫着西藏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和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在通往西藏军区边防某团的路上,有这样三棵“英雄树”——2007年3月2日,詹娘舍哨所遭遇雪崩灾害,3名战士用“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的豪迈誓言,将生命和忠魂永远镌刻在雪山之巅。
为锤炼打得赢的“高原铁拳”,西藏军区某旅连续20年全员额、全建制、全装备赴海拔4500米以上地域驻训演习,全天候作战能力稳步提升。他们先后摸索出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高寒山地作战战法、训法近百项,填补了41项高原训练空白。
去年底,拉萨便民警务站民警多吉次仁因破获两起盗窃案,受到上级表彰。在获奖感言中,他这样感慨:“攀绝壁、趟冰河、练本领,是军营的磨砺锻造了我。”从2011年开始,西藏军地联合出台政策,招考部队优秀退伍战士进入地方基层政法系统,充实基层警务力量。凭借过硬的素质,他们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守护神”。
军政军民团结是治边稳藏的基础。如今,无论是城镇还是农牧区,县县建有联治机构,村村设有联防点,党政军警民联防共治确保了一方平安。藏族同胞深情地说,有金珠玛米守护,我们就能过安心日子!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总是第一时间投入各类抢险救灾。亚东地震、甲玛矿难、那曲雪灾……一幅幅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的画面,一幕幕心手相连、携手救灾的场景,深深定格在西藏各族群众的心中。
藏族老人益西班丹曾是拉萨哲蚌寺的活佛。每天早上,他都会围着布达拉宫、大昭寺转经祈祷四五个小时,“结束了转经的老人们,会结伴来到大昭寺附近的茶馆喝甜茶、吃藏面……”此情此景,让益西班丹倍感欣慰,“目前,西藏已经建成了中、西、藏医结合,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体农牧民。”
往事并不如烟。在旧西藏,人均寿命只有35.5岁,婴幼儿死亡率高达430‰,这深深刺痛着军队医务工作者的心。
82岁的藏族老阿妈次仁拉姆不会忘记,自己57岁患白内障后,20多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是“李素芝医疗队”做手术让她重见光明。
安多县的德吉老阿妈不会忘记,去年11月的一个深夜,患支气管炎20多年的她病情突然加重,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师彭燕和两名卫生员连夜乘车、骑马6个多小时赶到,及时挽救了她的生命。
50年来,驻藏部队派出民族医疗分队6500多个,自治区30%的人口纳入了部队免费医疗体系。如今,西藏全区人均寿命已增加到68.17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9.97‰。
创造200多项西藏第一、40余项世界之最
“与兵结缘,幸福绵延!”这是西藏各族群众发自肺腑的感言。
爽朗的秋风,传递着丰收的喜讯。连日来,驻军和武警部队相继派出工作队、生产队深入田间地头、草场牧区,同劳动,听呼声,解难题。
日喀则市岗巴县,藏语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庄”。该县昌龙乡有这样一户“吉祥之家”——在一代代驻藏官兵的接力帮扶下,奶奶拉吉从翻身农奴变成生产能手,女儿确吉成为科技种植带头人,而今,孙女德吉在当地率先开起了风味茶馆。
守一方热土,送一片吉祥。50年来,西藏得以在艰难中起步、在发展中腾飞,离不开驻军和武警部队的大力支援。
自治区成立之初,百姓缺衣少食,日子过得很苦。群众愁吃饭,军人咋端碗?第一个农场,第一座机场,第一家医院……50年来,驻藏官兵铸剑为犁,接连创造了200多项西藏第一、40余项世界之最。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这是过去西藏交通的真实写照。如今,当你翻看中国交通地图,以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犹如银龙盘飞在青藏高原深山沟壑之中。
“我宣誓,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去年8月的拉萨河畔,在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下缅怀筑路英魂的一幕,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记忆犹新。半个多世纪前,10多万大军从四川、青海出发,开始了筑造“天路”的伟大征程,4000余名将士化作了永恒的路基。
人心换人心,玛瑙兑黄金。“嗨,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眼下正值西藏老兵退伍时节,从乡村到城镇,藏族群众载歌载舞,唱着《洗衣歌》送别退伍战士的感人场景随处可见。
拓荒鼎新只是“序曲”,雪域将士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脚步永远在路上。
——上世纪50年代,国外水利专家曾断言青藏高原没有修建水电站的可能。如今,驻藏部队参与建设的16个大中型能源项目遍布西藏7个地市、8条江河,200多万藏族同胞告别了点油灯照明、烧牛羊粪取暖的生活。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的荣誉室里,3名在机场建设中牺牲的军人肖像挂在墙上。今天,驻藏部队参与施工建设的贡嘎、邦达等机场,每周进出藏航班增至300多班,“天上西藏”已不再遥远。
——由国家林业局、总后勤部、成都军区及西藏自治区党政军联合组织的“高原绿洲计划”于今年启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部队营区及驻地,绿化荒地近3000亩、植树20余万株……
回眸望,春泥遍足底;抬头看,繁花满眼前。西藏自治区一位领导由衷感慨:“交通、能源、水利这些凝聚着官兵无数心血的重大惠民工程,让西藏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实现了千年历史跨越,高原子弟兵为西藏经济发展的作出了巨大贡献!”
藏族同胞们说,金珠玛米带给他们的,远不止这些!近年来,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不断改进帮扶模式,让雪域高原踏上了发展快车道。富民兴藏的成果有目共睹:西藏军区引进耐寒草种,在藏北培育出万亩草场,受到国家农业部表彰;驻藏空军和武警部队帮助群众抢占商机,让民俗观光、探险旅游、极限运动等红遍高原;近10年来,累计兴建3000多个科技兴农示范基地和共建点,推广新技术近200项,全区近3万户农牧民在驻军部队的帮扶下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这是武金多吉任边防连连长两年来收到的第1000条哈达。秋雪飘零前,武金多吉又一次带领官兵为农牧民修葺温室、换季种植,看着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藏族同胞由衷地说:“我们敬天敬地,更敬‘菩萨兵’!”
开办156所鱼水小学,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
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中心小学学生小次旦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午餐后可以领到水果。“我在学校吃得好住得好,每天还有苹果吃,我很喜欢学校。”小次旦的经历是西藏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明程度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改变西藏面貌根本要靠教育,从帮助西藏建起第一所现代学校——拉萨小学以来,情注西藏教育事业,一直是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尼西沟,距林芝八一镇18公里。西藏军区某团开办的“鱼水学校”坐落山沟深处,20多年来,老师一直都是解放军战士。放眼西藏的山山水水间,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学校,有哨所的角落就有课堂。为将文明、和谐的火种传遍雪域高原,驻藏官兵先后结对共建学校162所,资助贫困学生3600余人,帮助驻地开办156所鱼水小学,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
这是一则喜结连理的故事,可差点儿变成了棒打鸳鸯。达孜县白纳村是远近闻名的苗圃专业村,人民携手致富,共享幸福生活。谁能想到的是,这个和谐温暖的地方,曾经却是个欺生排外的落后村。
那一年,川籍康巴汉子强巴与白纳村姑娘达娃恋爱成亲,触犯了“本村姑娘禁止与外地藏人通婚”的祖训,村民们拿着农具、石块要伤害了强巴,新婚夫妇被迫躲进山洞。“和谐稳定才能发展繁荣,安居乐业方能创造财富。”这起干涉婚姻自由的案例,让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各级党委意识到,只有帮群众找到一条致富路,提高基层干部的政务水平和治理能力,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西藏军区某汽车团干部杨家勤是帮建队伍中的一员。从带领村干部到外地参观见学,到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从在村委会开办“法律夜校”,到请来农技专家教授种植技术,一系列的帮建举措让白纳村渐渐变成了和谐村、幸福村。不久,村民大会决定:为强巴和达娃盖好新房,载歌载舞接他们回家。
藏族有句谚语: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汉藏团结,犹如茶与盐巴。多年前,日喀则的曲夏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如今,曲夏村生活富裕,交通便利,民风和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吃水不忘挖井人。曲夏村的村民们说,他们致富路上的每一步,都洒满了日喀则军分区某部官兵的辛勤汗水。2008年初,该部党委与曲夏村建立共建关系后,采取连帮村、排帮组、班帮户的“一对一”帮扶方式,建起沼气池,修上引水渠,在乱石滩上“啃”出一条50多公里的公路……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富了起来。
近年来,行走在雪域高原的人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凡是有军民共建的地方,就有稳固的基层政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曾居住在藏东南高山峡谷之中。武警西藏部队派出工作组翻山越岭来“认亲”,帮助他们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开展培训。如今,人口不足200人的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不仅走出了20名大学生,还成为强边固防的典范。
“那一片灯火,幸福地闪烁,仿佛大地开满了花朵,那是战士青春的承诺……”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文艺晚会上,一曲《那片灯火》道出了雪域将士的无私奉献和爱民情怀。其实,燃亮“那片灯火”的岂止是五星红旗下坚固如磐的人民子弟兵?墨脱县背崩乡老干部高永红退伍不卸甲,成为部队的编外情报员;退伍老兵胡玉仲留守边关当巡逻向导30余载,穿坏了130多双军用胶鞋……西藏军区领导告诉记者,自治区成立50年来,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累计向地方输送了2000多名转业军人,脱下军装后他们本色不变,继续建功世界屋脊,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格桑花开永向阳,世界屋脊铸荣光。拉萨市大昭寺广场,依然矗立的唐蕃会盟碑见证着民族团结的佳话,喜庆的灯笼映红了藏族老阿妈白珍的脸颊,她转动经筒,许下三个心愿:一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二愿神圣西藏和谐安康,三愿金珠玛米平安吉祥。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12日 0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光阴社区 ( 湘ICP备15019059号 )

GMT+8, 2024-11-25 04:15 , Processed in 0.157392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